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
1.教育的本质属性是()
A.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
B.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
C.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
D.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
答案:A
解析
教育的本质属性
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,展示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。属性含义:
(1)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。(2)教育培养人是有目的的自觉地进行的。(3)在教育人的过程中,存在着教育者,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,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的方向,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,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。
2.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具有各自的传统和特点。这反映了教育具有()
A.阶段性
B.等级性
C.永恒性
D.继承性
答案:A
解析
教育的社会属性
1.教育具有永恒性
2.教育具有历史性
3.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
3.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传统观点是()
A.生物起源说
B.心理起源说
C.劳动起源说
D.需要起源说
答案:C
解析
教育的起源
1.教育的神话起源说: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。
2.教育的生物起源说: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哲学家、社会家利托尔诺。
3.教育心理学说: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。
4.教育的劳动起源说: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,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。
4.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“七艺”包括“三科”“四学”,其中“三科”是指()
A.文法、算术、天文
B.文法、修辞、辩证法
C.哲学、算术、音乐
D.辩证法、几何、音乐
答案:C
解析
1.封建社会教育
“三科”(文法、修辞、辩证法),“四学”(算术、几何、天文、音乐),合称“七艺”。在古代社会中的两种社会形态教育中,其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。
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是被地主阶级所垄断的。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,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。六学是:国子学、大学成教、四门学、律学、书学和算学。二馆是: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。在欧洲封建社会中,统治者曾使用两种手段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。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的麻醉与此相适应,就形成了两种教育系统:一是教会教育,二是骑士教育。
2.奴隶社会教育
我国从公元前2000多年前夏朝建立,经过商代到西周而至极盛,大约有1300年之久,都是奴隶制社会时代。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,在夏朝已有名叫“痒”、“序”、“校”的教育机构。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“六艺”,即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
在欧洲奴隶社会,曾出现过斯巴达教育和雅典娜教育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。教育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。
5.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,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态文化的教育()
A.传递文化的功能
B.活化文化的功能
C.交流文化的功能
D.更新文化的功能
答案:B
解析
1.教育的文化功能。
(1)传递与保存文化功能。
(2)活动文化的功能。
(3)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。
(4)选择文化的功能。
(5)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。
6.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、机电、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,这说明制约学制建立的因素是()
A.社会意识形态
B.社会政治经济制度
C.本国文化历史传统
D.生产力发展水平
答案:D
解析
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
1.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
(1)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。
(2)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于教育内容。
(3)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、速度。
(4)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足而行结构。
(5)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、手段、组织形式。
2.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
(1)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。
(2)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。
(3)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。
7.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?
答案: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
(1)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,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。
(2)教育,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、系统二深刻。
(3)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。
解析
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
第一,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。第二,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。第三,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。
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。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,而不是现实性。第二,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。第三,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限度的。
8.在儿童身心发展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这说明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()
A.顺序性
B.阶段性
C.不均衡性
D.稳定性
答案:C
解析
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:
1.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,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。
2.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,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,施以相应的教育。
3.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,既考虑稳定性,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,又注意可变性,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。
4.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,做到因材施教。